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景洪攸乐山(7雄)、勐养(1雌)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74mm左右,雌蛙体长70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58。体较粗壮;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斜尖或钝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面凹陷;鼻孔略近吻端;瞳孔平置;眼间距大于鼻间距,上眼睑宽约为眼间距的2/3;鼓膜明显,约为眼径的1/2;犁骨齿强,齿群左右排列、平置,其外端与内鼻孔前内缘相连;舌梨形,后端缺刻深。
前肢粗壮;指长顺序3、4、2、1;指端吸盘大,其腹面呈肉质垫,边缘有马蹄形沟;第一指吸盘较小,第三指吸盘略大于鼓膜;第三、第四指间全蹼,第一、第二指间约具1/2蹼,蹼延至掌部,第四指外侧具缘膜;关节下瘤明显,掌部有成行小疣,具内掌突。后肢较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叠;胫长不及体长之半;趾端均有吸盘及马蹄形边缘沟,略小于指吸盘;指、趾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第三、第五趾等长;趾间全蹼,蹠间蹼发达,均达蹠基部,第一、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关节下瘤发达,蹠部有成行的小疣;内蹠突小而扁,无外蹠突。
背面皮肤光滑;由眼后至前肢基部上方有一斜行颞褶;鼓膜后下方有许多小疣。体腹面及股部满布扁平圆疣。前臂后外侧和跗部外侧各有一细窄肤棱;分别与第四指外侧缘膜和第五趾外侧缘膜相连。
表258 白颌大树蛙成体(云南景洪)
Table 258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maximus Giinther(Jinghong; Yunnan)
单位:mm
项目 7♂♂ 1♀ 项目 7♂♂ 1♀
体 长
SVL 69.7~84.0
74.1 69.7 鼓 膜
TD 4.5~5.0
4.8
6.5% 4.6
6.6%
头 长
HL 23.5~29.0
25.3
34.1% 24.5
35.2% 前臂及
手 长
LAHL 34.0~40.5
36.7
49.5% 38.0
54.5%
头 宽
HW 25.0~29.0
25.9
35.9% 26.0
37.3% 后肢长
HLL 107.0~124.0
114.2
154.4% 105.0
150.6%
吻 长
SL 11.0~12.0
11.8
15.9% 11.7
16.8% 胫 长
TL 32.0~37.0
35.0
47.2% 35.9
51.5%
鼻间距
INS 6.5~8.5
6.9
9.3% 7.2
10.3% 跗足长
TFL 46.0~54.2
49.3
66.5% 52.0
74.6%
眼间距
IOS 9.0~9.5
9.1
12.3% 9.8
14.1% 第三指吸盘
FDWⅢ 5.0~6.0
5.4
7.3% 5.0
7.2%
眼睑宽
UEW 5.8~7.0
6.6
8.9% 6.0
8.6% 第四趾吸盘
TDWⅣ 4.0~5.0
4.3
5.8% 4.1
5.9%
眼 径
ED 8.0~9.0
8.3
11.2% 9.0
12.9%
体、四肢和外侧2指、趾背面纯绿色,无花斑;四肢后背面绿黄色。下唇缘有一条明显的细窄白色线纹,白色线纹继续沿体侧向后延伸至胯部;前肢基部前下方,前臂后外侧至第四指外侧以及自后肢胫跗关节处起沿跗部后外侧至第五趾外侧缘膜止均有相同的白色浅纹;肛上方亦有之。四肢其他部位的白线纹则不甚清晰;白线纹下方则衬以浅紫色线纹;体侧扁平疣的边缘色深形成网状纹;指、趾蹼为浅蓝黑色。体腹面及四肢腹面黄绿色或灰白色,均散有褐色云状斑。虹彩金黄色,瞳孔暗褐色。液浸标本背面紫蓝色;腹面浅黄色或灰白色,散布以褐色花斑。
第二性征:雄蛙第一、第二指具灰白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大,圆形,
有雄性线。
变异:云南景洪勐养的雄蛙与景洪市攸乐山6只标本相比较,勐养标本体较大,体长84mm,胫跗关节不相遇,相距5mm左右,液浸标本为紫罗兰色。
成体:雄蛙体长74mm左右,雌蛙体长70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58。体较粗壮;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斜尖或钝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面凹陷;鼻孔略近吻端;瞳孔平置;眼间距大于鼻间距,上眼睑宽约为眼间距的2/3;鼓膜明显,约为眼径的1/2;犁骨齿强,齿群左右排列、平置,其外端与内鼻孔前内缘相连;舌梨形,后端缺刻深。
前肢粗壮;指长顺序3、4、2、1;指端吸盘大,其腹面呈肉质垫,边缘有马蹄形沟;第一指吸盘较小,第三指吸盘略大于鼓膜;第三、第四指间全蹼,第一、第二指间约具1/2蹼,蹼延至掌部,第四指外侧具缘膜;关节下瘤明显,掌部有成行小疣,具内掌突。后肢较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叠;胫长不及体长之半;趾端均有吸盘及马蹄形边缘沟,略小于指吸盘;指、趾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第三、第五趾等长;趾间全蹼,蹠间蹼发达,均达蹠基部,第一、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关节下瘤发达,蹠部有成行的小疣;内蹠突小而扁,无外蹠突。
背面皮肤光滑;由眼后至前肢基部上方有一斜行颞褶;鼓膜后下方有许多小疣。体腹面及股部满布扁平圆疣。前臂后外侧和跗部外侧各有一细窄肤棱;分别与第四指外侧缘膜和第五趾外侧缘膜相连。
表258 白颌大树蛙成体(云南景洪)
Table 258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maximus Giinther(Jinghong; Yunnan)
单位:mm
项目 7♂♂ 1♀ 项目 7♂♂ 1♀
体 长
SVL 69.7~84.0
74.1 69.7 鼓 膜
TD 4.5~5.0
4.8
6.5% 4.6
6.6%
头 长
HL 23.5~29.0
25.3
34.1% 24.5
35.2% 前臂及
手 长
LAHL 34.0~40.5
36.7
49.5% 38.0
54.5%
头 宽
HW 25.0~29.0
25.9
35.9% 26.0
37.3% 后肢长
HLL 107.0~124.0
114.2
154.4% 105.0
150.6%
吻 长
SL 11.0~12.0
11.8
15.9% 11.7
16.8% 胫 长
TL 32.0~37.0
35.0
47.2% 35.9
51.5%
鼻间距
INS 6.5~8.5
6.9
9.3% 7.2
10.3% 跗足长
TFL 46.0~54.2
49.3
66.5% 52.0
74.6%
眼间距
IOS 9.0~9.5
9.1
12.3% 9.8
14.1% 第三指吸盘
FDWⅢ 5.0~6.0
5.4
7.3% 5.0
7.2%
眼睑宽
UEW 5.8~7.0
6.6
8.9% 6.0
8.6% 第四趾吸盘
TDWⅣ 4.0~5.0
4.3
5.8% 4.1
5.9%
眼 径
ED 8.0~9.0
8.3
11.2% 9.0
12.9%
体、四肢和外侧2指、趾背面纯绿色,无花斑;四肢后背面绿黄色。下唇缘有一条明显的细窄白色线纹,白色线纹继续沿体侧向后延伸至胯部;前肢基部前下方,前臂后外侧至第四指外侧以及自后肢胫跗关节处起沿跗部后外侧至第五趾外侧缘膜止均有相同的白色浅纹;肛上方亦有之。四肢其他部位的白线纹则不甚清晰;白线纹下方则衬以浅紫色线纹;体侧扁平疣的边缘色深形成网状纹;指、趾蹼为浅蓝黑色。体腹面及四肢腹面黄绿色或灰白色,均散有褐色云状斑。虹彩金黄色,瞳孔暗褐色。液浸标本背面紫蓝色;腹面浅黄色或灰白色,散布以褐色花斑。
第二性征:雄蛙第一、第二指具灰白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大,圆形,
有雄性线。
变异:云南景洪勐养的雄蛙与景洪市攸乐山6只标本相比较,勐养标本体较大,体长84mm,胫跗关节不相遇,相距5mm左右,液浸标本为紫罗兰色。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外形与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相近。但本种背面皮肤光滑;背面纯绿色,下唇缘有一白色浅纹沿体测至胯部;鼓膜约为眼径的1/2。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生活在海拔700—1050m的热带季雨林带中。据当地群众介绍,在干旱季节极为少见,雨季则成群从森林里进入水塘、水沟周围的树上或草丛中活动,雄蛙发出“咯啰(gēlou)、咯啰、咯啰、咯啰……”的鸣声,常与黑蹼树蛙共栖于同一树上或灌丛中。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云南(景洪,勐腊、瑞丽)、西藏(墨脱、上罗龙);
分类讨论
讨论 Gunther (1858)描记本新种时所依据的4只标本中,其中3只产于尼泊尔,仅有一只标本(“d”号)产于阿富汗;Frost (1985: 545 ; 2004)指出,目前白颌大树蛙Rhacophorus maximus的已知分布区在阿富汗范围之外,故原记载该种模式标本产地中有“阿富汗(Afghanistan)”是错误的。因此,本种的模式产地仅限于尼泊尔(Nepal)